Andy Dark 成廚之路

香港人素來喜歡餐聚,但大學畢業後從事飲食業恐怕無幾人,晉身白領似是理所當然,而廚房工作予人油煙多、體力勞動、粗魯幹活等負面印象。30歲出頭的 Andy Dark 是一個經常面露笑容、待人溫文有禮、說話帶有溫度的男生,憑藉廚藝找到自己的出路。

令人意外Andy於大學是修讀金融,而他亦坦言當初因爲父母的期望而選讀,縱然興趣在於藝術創作,還是覺得修讀金融會有更專業的發展,然而大學畢業後他希望追逐自己興趣。本想從事演藝行業但最終赴廚藝學院並投身飲食事業的他,現時憑飲食發展獲得不少媒體採訪,近年更被獲邀為香港電台主持飲食節目,可算是演藝夢成了。

下廚學做人態度

回想少時曾認為下廚是件簡單事,但發展到對廚藝的熱衷甚至赴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學廚,全因一次為媽媽製作蛋糕的經驗。他在整個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輕率,並體會到當中每個細節都是一門學問。是次體驗不單開啓他對烹飪的興趣,更讓他漸漸感受到每件食物背後的用心,開始以感恩的心去對面眼前的菜餚。

在廚藝學院學習的年間,Andy 學到不少重要的人生課題,於甜品課中他學會透過追溯因由從而取得進步,如求教無門就自己去找尋答案。這口訣除了適用在烹調的過程中,更成為 Andy 事業發展中最關鍵的一步。

不斷探索 創造契機

Andy 於廚藝學院畢業時已立志向星級廚師的方向進發。他眼見歐美廚藝節目多元化,而香港卻只有傳統烹飪節目,便捉住了 YouTube 崛起的機會,於網上開設自己的飲食頻道。他笑言自己稱不上 Youtuber,對於目前網絡影片盛行,他認為可以視為挑戰亦可視為機會,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。

曾於加大拿當餐廳學廚,及後回流返港任酒店實習生、私房菜等廚房工作,Andy 輾轉地從不同的工作汲取更多的經驗,逐漸調教出自己的想法。當然單靠於廚房工作可以向行政總廚的方向邁進,但難以將自己的理念想法傳達給更多的人,因此他4年前離開廚房的崗位,擔任 PMQ 味道圖書館的策展人,肩負推廣飲食文化的重任。他感恩當年憑藉 PMQ 這個後台,令自己得到很多珍貴的合作機會,接觸更多的人,繼而成就往後種種的機遇和發展。

驀然回首,在香港狹小而富有活力及濃厚飲食文化之下,Andy 深感自己得到更多的機遇。他坦言一直都沒有明確想要做到的目標,但在不同階段的感受能讓自己從喜惡中尋找想要的路向;至於大膽選擇未有人擔任過的崗位,都只是衡量得失及興趣的決定。

用食物宣揚理念

電影《食神》的經典名句「只要用心,人人都可以係食神」,廿多年後的今日,人人都可以隨手寫食評。將美食視作藝術般看待,固然要追求食物的味道及賣相,但學會欣賞背後的故事,又是另一層次的體會。Andy現時雖已是沙律咖啡店The Salfee Bar的老闆,忙於工作之餘,仍想盡力保留及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。他認為人與文化之間理應是相互影響的關係,當然文化傳承是值得敬佩的事,但亦可以隨著科技世代的轉變而發展。他希望運用自己的方式,讓更多人明白每道菜餚不單是當下的感官體驗,更是心機與時間的付出;並透過不同溝通宣揚此信念,讓更多人能持欣賞感恩的心情看待各種事物。

關於 ANDY DARK

Andy Dark(黎建彰)畢業於法國藍帶廚藝學院,一直從事飲食文化相關工作。曾任PMQ 味道圖書館策展人,主理不同飲食與藝術聯乘活動,令飲食愛好者共聚在這個載有飲食歷史文化知識的地方,分享彼此的飲食理念和生活態度。現時亦有在煤氣烹飪中心教授料理課程。

身兼多重身分,Andy 在 2012年開始經營他的個人 Youtube 頻道,親身示範各種特色佳餚,至今已累積約四萬名訂閲者;他亦廣泛受邀,分別在電視節目、網上平台及電子媒體擔任廚師主持或嘉賓,宣揚獨特飲食見解,在不同活動中擔任煮食示範工作,亦為客戶於各個社交平台推廣其活動及產品。

擁有豐富餐飲經驗、飲食文化知識,Andy一直深信食物是凝聚眾人的最好媒介,「吃」的層次是每個人應有的追求,亦是生活樂趣所在。憑藉對食物的專業及熱情,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,是他最樂見的事情。

網頁:http://www.chefandydark.com/
Youtube:http://www.youtube.com/andydark/
Facebook:@ChefAndyDark
Instagram: @andy_dark

Alison Hui 旅行的意義

一句「有邊個唔想去旅行」說穿旅行對香港人的重要性。旅行可以是為恆常的生活帶來衝擊、是推動努力工作的動力、是尋找未被滿足的部分…對於充滿求知慾的Alison,旅行是一個讓她可以直接利用她的五感去認識世界上不同人種、各地文化及其成因的方式。Alison於大學時修讀歐洲研究,認識西方文化及藝術。現實中認識的她是一個喜歡穿民族服飾及搜羅小飾品的好奇寶寶,亦是一個現實而又愛幻想的創作和旅行愛好者。

Alison笑言自己稱不上旅遊達人,因為她認識的一眾旅遊達人都是另類行者,而她與很多人一樣喜歡看景點購物、選舒適的住宿、到人氣咖啡店享受閒適,所以形容自己是一個愛觀察、聆聽及探索的機會主義者會更為妥當。但是在這驟似平凡的背後,她每每做足萬全的準備,由安全事項、行程規劃及預算,甚至會針對行程景點閱讀相關文學及電影著作。一切準備都是要善用旅遊當下的機會,在有限的旅程之中汲取最多的養分。

從好奇、學習、逃避到自我成長

14歲時,Alison首次隻身參加旅行團,她說這是父親刻意為她種的「毒」,自始開展了她的旅遊人生。由旅行團、遊學團、外遊探朋友然後迷路;到祼辭後3個月單人背包遊勻南美6國,再用2個月東南亞山區體驗;參與德國萊比錫駐場藝術家計劃,一嘗旅居與各地藝術家交流;縱然至今已完成近40次的旅程,好學不倦的她依然覺得世界很大,而我眼中的她像一條接收能力極強的天線,隨時準備去了解及消化眼前的所有事物。

她從不同的旅遊模式中取得不同的視角,在被喻為「罪惡之城」的墨西哥城,乘車時遇上好心人慷慨贈予零錢、又在前東德最大城市萊比錫節食縮食過活,卻感受到充裕的生活,一切親身的經歷令她重新審視世俗的標準及說法,並建立了自己的觀點。

她承認當初去旅行除了學習及滿足對世界的好奇,當中亦帶有逃避生活壓力的心態,但長年累月的經驗,Alison意識到比起單純消費當地資源去滿足自己,她更希望能夠在想法、知識甚至資源層面上作給予及交流。在2個月的東南亞之旅,她到訪了老撾、柬埔寨的山區,住宿當地家庭及體驗農耕,由於缺乏相關旅遊資訊,促成了更多與當地人溝通的機會,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經驗。

這心態上的轉變成她個人發展的重要一環,時至今日,她會當旅行是一種挑戰,不時提醒自己跳出舒適帶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,同時漸漸地她透過外遊建立起人脈,並促成不少個人創作。「擁抱不確定」不單是她的座右銘,更是她第一本著作的名稱。

旅遊給生活的啓示

在感受到文化差異的時候,很多人不以為然地以自己的標準比較甚至批判起來,但Alison的理智打破這比較的陷阱,明白到現實中好壞兩面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,但我們還能用意志去適應生活、動腦筋及運用創意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。從她理性的角度,「比較」能讓她看得更清晰,感受外地的好人好事時會回想自己的不足,亦在旅程中清楚看到在香港無何取代的一切。南美人的活在當下的喜悅讓她明白到生活態度不應取決於物質,反觀香港人容易聚焦於城市壓力而抱怨,令她慨歎香港是一個物質豐富的城市,但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得不快樂,亦不敢將太多精力投放於自己的興趣上。

工作、創作跟自我追逐

Alison認為工作與旅行是相輔相成,因為離開香港的時候更容易看清自己,繼而能將旅行的收穫應用到生活及創作上。她將自身對藝術文化的鍾愛,從繪畫及文字創作中表現出來,再透過不同渠道讓作品面世並與更多人分享,由策劃到執行都親力親為,而腦內還繼續萌生著更多想要實踐的點子。問及Alison如何形容自己的身分,她的回應是不同情況能可以有不同的身分,而我對這番話的另一種理解是:拒絕為自己定義,才能成就更多的可能性。

雖然考慮到成本效益,Alison會選擇投放有限的資源及時間於有價值的項目上,但面對閱讀的風氣不及以往,她還是會繼續出版,她說道:「好玩最重要!」,而商業出版與獨立出版各自針對不同的受眾,她認為不一樣的創作仍然可以為社會不同的層面創造出討論空間。眼看著那被熱情推動的魄力,不得不承認實踐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如此快樂的一件事,但必須先有對自己坦白以及實踐的勇氣。

關於Alison

Alison Hui 是生於香港的藝術家、城市速寫人和塗鴉人,喜用色彩在紙上呈現對世界的想像。她熱衷於探索世界各地不同城市中,有趣的細節、建築及文化,利用線條,水彩,麥克筆來記錄和表達她對城市人文和景觀的詮釋。顏色和細節的運用都隱藏了不同的符號,以向觀眾傳達深層的信息。她熱愛與不同藝術家交流合作,享受各種即興創作所帶來的喜樂,更相信跟各種人的相遇都有其意義。

她著有兩本插畫書籍:《擁抱不確定》(2016)和《香港尋味》(2019)
兩本獨立出版物: 《The Glance of Global Architecture》(2019)和 《City Vein Lines – Leipzig》(2019)

網頁:https://alisonhuiah.com
Instagram: @a.h.inkpen